XBRL在中国加速落地
“假如早点使用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也许安然事件就会避免!”美国前财政部部长保尔森发表在《监管者》杂志上的这一论点,凸现了XBRL对于企业和监管者的深刻意义。
正是体认到XBRL的巨大魅力和应用前景,在XBRL技术问世不久的2001年,就有中国学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对这一技术进行了论述;在随后的2002年,财政部下属的中国会计学会开始在会计信息化年会上,将其列为重要议题之一;而在证监会的推动下,沪深两个交易所在2004年即开始了XBRL的推广和应用。
在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家信标委、国税总局等九部门的合力推动下,历经10年的零星探索和局部实践,XBRL目前在中国的发展已呈现出加速度之势。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在XBRL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快速发展给XBRL国际组织留下深刻的印象。”XBRL国际组织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弗拉尼托曾这样评价中国的XBRL速度。
XBRL的中国足迹
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刘勤眼中,XBRL在中国的发展从总体上看起步相对较晚,但推进速度很快,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XBRL技术在大洋彼岸诞生不久,财政部就开始持续关注XBRL的进展情况,在总结各国应用经验后,于2007年正式提出制定中国XBRL分类标准的设想。
2008年,财政部等九部委成立了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中国地区组织。
2010年,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和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2011年,财政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同年,首批试点单位推进实施XBRL。
2012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
在XBRL飞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相关部门慎行慎思的严谨认真。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见证了中国XBRL的成长之路,他提出中国会计信息化和XBRL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健全一个体系、建立一个平台、形成一套标准、打造一支队伍、培育一个产业。
围绕制定发布XBRL中国国标和通用分类标准,中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研课题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精心选择部分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进行了调查走访和实地测试,确保了中国国标和通用分类标准的科学性、适应性和操作性。
在财政部的带动下,各地快速行动起来,将XBRL开展得风生水起。河南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曾经完成了这样的高难度挑战:在两周时间内完成了5家试点单位的全部XBRL报告,提交校验并为河南省培养出第一批企业XBRL人才。再如,安徽省也曾经仅用13天时间就完成了在两个企业的顺利试点,此中艰辛,从“双休日、端午节连班上,每天工作12小时”的高强度可见一斑。
此时此刻,当我们回望几年前提出的中国会计信息化和XBRL建设的奋斗目标,可以欣慰地看到,“健全一个体系”初见成效,“建立一个平台”顺利起步,“形成一套标准”首战告捷,“打造一支队伍”纳入规划,“培育一个产业”呼之欲出。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并未停下脚步,因为最美的风景总是在远方。
XBRL的中国行动
在践行的道路上,中国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是绝对的“主角”。
首批实施并感受中国式XBRL魅力的是15家在美上市大型企业和12家获准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及其600家左右上市公司审计客户。
为什么要统一标准曾是许多人的疑问,意想不到的是,困惑却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解答。
截至2011年6月,参与首批实施的单位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全部按时完成了“规定动作”,总共提交了600多份2010年度财务报告实例文档。财政部邀请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对这些实例文档进行多轮高标准的严格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实例文档的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更加可喜的是,这份“答卷”在去年10月蒙特利尔举行的第23届国际XBRL大会上获得了多国政府部门和专业组织的好评。
除此之外,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等首批实施单位,已经实现了根据XBRL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内部管理和跨监管部门数据交互的应用工作。尤其是在为会计指数提供数据支持方面,已成功地利用606份实例文档中的数据,进行了自动化的会计指数计算。
“随着XBRL在我们公司的研究和实施,我们对这一新技术逐步了解、理解,并发现了它的价值。应用XBRL,可以优化报告流程,实现数据一次录入、多次使用,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XBRL还可以便捷地进行横向、纵向数据分析,从而识别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证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周明春正亲身感受着XBRL的强大魅力。
仅用6个月时间就完成试点的国家开发银行有关负责人也传达出XBRL对金融业务的重要性:“引入和运用XBRL实现在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建立具有全球视野的会计信息披露支撑体系,对于国家开发银行发展国际合作业务、开拓国际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今年,财政部在之前的基础上扩大实施范围,增加17个省(市区)开展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工作,同时联合银监会组织包括全部16家上市银行在内的1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实施工作。
XBRL的中国突破
相比制定标准的政府部门和“身体力行”的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XBRL的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市场应用等方面为XBRL在中国的发展进行全方位护航。
我国在XBRL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发言权,一批积极参与此项工作的国内专家也逐渐崭露头角,使我国的影响力渗透到XBRL技术规则制定层面。
2010年,财政部在研究通用分类标准的架构过程中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就分类标准制定建立了定期合作机制。此后的两年时间里,财政部不但通过电话会议、视频会议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该基金会XBRL团队保持技术联系,更是多次参加XBRL国际会议或是国际专家参与国内会议。
这些都表明,在XBRL领域,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跟随者,而是逐渐向推动者转变。
调查研究始终以“细水长流”的状态伴随着XBRL的实施全过程。比如,2011年,财政部会计司先后与江苏、广东、新疆、吉林和天津等省市财政厅组成联合课题组,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此外,近几年来,许多高校和机构对XBRL的理论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市场化应用也是推进XBRL实施的强大力量。政府和市场,如同XBRL前进的两条腿,只要交互迈进,就能带动XBRL的持续发展。
要让XBRL为社会创造价值,需满足社会对XBRL信息服务的需求,用市场力量吸引各方面的参与,形成服务于XBRL数据生产、汇集、搜索、分析的完整产业链,比如咨询服务业、软件制造业,还将推动软件认证和服务评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