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关于推广应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以来,从技术架构到管理模式,从财务部门到整个组织,变革的涟漪持续扩散。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的推广应用,不仅带来会计工作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更将从深层次推动各单位的财务管理转型和整体数字化进程。
从技术突破到全链条重构
从技术上看,结构化数据格式的技术突破成为单位财会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的核心动力。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陈钟解释道,XML和XBRL等结构化数据格式在电子凭证处理中具有显著优势。它们通过标签体系对数据进行语义化定义,使数据容易被系统自动解析,还能通过内置校验规则自动验证电子凭证的准确性,减少人工核验误差。
同时,电子凭证自带标准化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以及数字签名、电子印章等防伪手段,让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防篡改性有了更强保障,也方便后续的数据利用和审计查验。
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全链条重构,打破单位“纸电共存”的困局。
“过去最大的痛点就是‘纸电共存’,税务局开了电子发票,得打印出来贴票、扫描,财务还得人工核对、入账,整个链条还是断的。”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王玥直言,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的关键突破,就是建立统一的“电子凭证报销入账归档”全链条标准。这好比给各种电子凭证装上统一的“翻译器”和“身份证”,实现从来源端到入账归档端的全程无纸化流转。
多维度赋能
标准的应用,从不同维度提升单位的财会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工作质效。
陈钟表示,结构化数据格式的应用减少人为操作失误。电子凭证本身的标准性、不可篡改性,极大降低接收假票、重复报销等风险,使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及时性显著增强。
王玥也提到,在审计过程中,查证效率提高,风险更容易识别,审计抽样发现错报的概率预期会降低。
值得关注的是,财务工作和人员的职能转型正在悄然发生。王玥认为,电子凭证的应用将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重复性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预算分析、成本控制、财务决策支持、风险管理、数据价值挖掘等高附加值工作中,推动会计部门从传统的“账房先生”向“价值创造者”和“决策支持者”转型。
在此基础上,标准的应用给单位整体宏观经济管理工作质效带来显著提升。
陈钟表示,结构化的电子凭证数据是宝贵的资源。《通知》相当于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数据原料”标准,极大促进单位内部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深度融合,使管理层能更快、更准、更细地获取经营信息,进行更精准决策。
多管齐下 迈向未来
对于如何更好应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陈钟认为,从技术角度,各单位要仔细评估现有系统现状,根据统一标准要求,制定详细的系统改造或升级方案,并选择有经验的技术服务商合作,确保系统能生成、接收、处理、归档符合标准的电子凭证数据文件。
制度设计是标准应用推广的重要环节。
王玥建议,各单位应同步修订和完善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报销管理规定、电子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内控手册等,明确电子凭证的法律效力、流转规则、操作规范、安全要求和保管责任,让员工有章可循。
同时,他表示,内审部门应尽早参与评估系统改造方案、流程设计、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并在实施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专项审计,确保符合《通知》要求并有效控制风险。
陈钟提醒,各单位要部署必要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机制,制定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预案,关注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在安全风控方面的投入不能省。
展望未来,王玥表示,各单位在完成基础的无纸化改造后,要眼光长远,思考如何利用这些结构化、高质量的电子凭证数据,进行更精细化的成本动因分析、供应商行为分析、费用预测、风险智能预警等。这不仅是财务和审计未来共同的价值高地,也将推动整个会计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迈进,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