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因而,在各个领域加快提速数字化应用能力及转型势在必行,而税收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以发票电子化改革为突破口,用数字化驱动税收现代化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升税收征管效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信创云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发票电子化改革中,全电发票是税务机关2022年最新推出的智能化、全程数字化的高科技代表,是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的电子化发票。
它摒弃了以往依赖于国外硬软件设备的做法,从一开始就坚持“中国芯、中国造”原则,按照“应用级灾备”模式搭建基于信创设备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将征纳双方的“接触点”提前到“未税”时就关联,通过全面应用自主可控的国产化核心技术,利用信创设备构建了电子发票的生产交易“全云化”技术架构,全面支撑了 24 小时在线免费为企业提供电子发票申领、开具、交付、查验等服务,为他们获得幸福感和提升满意度奠定了创新、科技及提速的“底座基石”。
重构发票数字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数字中国”,同时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出明确要求。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为税收管理既带来机遇,也形成挑战。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全面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的税务方案,发票电子化改革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对发票全面数字化等一系列改革,进一步还原发票作为商事凭证的业务本质,以更好适应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助力企业纳税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其独特性质表现在,数字化的电子发票通过“去介质”取消对税控设备依赖,以网络可信身份等新技术手段实现“认人不认盘”;通过“授信制”实现“以系统为主、以人工为辅”赋予开票总额度,取消原发票票种核定和增值税专票的最高开票限额审批等事项;通过“赋码制”取代特定发票号段申领,发票信息生成后,系统自动分配唯一的发票号码;通过“标签化”“要素化”和“去版式”等确立发票以“数字化”形式流转,真正发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打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企业“无纸化”报销入账,让全电发票系统对接企业的业务交易系统与财务支付系统,直接进入到企业的业务端,实现发票数据电子化、数字化转型升级。
降低制度性成本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让企业轻装上阵”的要求,为了让企业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发票电子化改革借鉴了《FTA 税收征管 3.0》提出的建设统一数字身份、前置企业“交互点”、前置数据管理功能、嵌入税收规则、适配新模式的新技能、建立伙伴型治理框架六大理念,提出了“乐企”直连共享共建模式。
通过全电发票将征纳双方的“交互点”前置,将税收规则、算法、数据直接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中,用“规则开放”实现“交易即开票”“退货即红冲”“入账一体化”。“规则开放”让企业能够独立开票、用票、算税,满足自我合规,打造自治共治的纳税服务生态圈;“免介质”不再需要税控设备,为企业省下真金白银。
以广州的某航空公司为例,通过“乐企”直连实现航空行程单的发票电子化,一年就可以为企业节省 9000 万元左右成本。在大幅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效率同时,有力促进了会计档案、财务管理、税务管理等领域的数字化变革,为实现税收治理现代化发挥撬动作用。
发票电子化改革作为智慧税务的突破口,紧扣高质量推进新发展阶段的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目标,从科技强国角度,构建以“算力+算法+应用”的核心全信创格局;从纳税人角度,构建数字化的新税收服务模式,引导纳税人从“被动遵从”到“主动遵从”再到“自动遵从”;从税务人角度,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工作模式,实现“以票管税”向“以数治税”“以数治队”转变;从税收生态角度,构建税务数字开放生态,实现业务、财务、税务的一体化融合。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70号